李国飞:我对禅与投资的新的思考
前言
6月8日,我与湛庐创始人陈晓晖开展了一次网上直播,本文即是在直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而完成。《乔布斯、禅与投资》的主要内容完成于2017年,迄今已经六年。在这六年里,我对禅有很多新的认知,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这篇文章一方面对“心力禅”理论框架是如何形成的做了很全面的分析,看了之后你会明白《乔布斯、禅与投资》为什么会对传统禅学有这样的全新的认知;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禅如何与工作生活深度结合,其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如何在投资中汲取禅的智慧。可以把禅总结为一句话:“禅不仅是一门修心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关于“生活方式”与“方法论”的讨论是书中没有的新增的内容。
在展开正文之前,我先回答读者的一个提问:《乔布斯、禅与投资》共收录了四篇文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四篇文章都与“禅是什么”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乔布斯、禅与投资》是心力禅理论的总纲;《我对摄影艺术的一些思考》是从禅的角度阐述对摄影的理解;而《萨尔瓦多湖之夜》和《冬泳记》则记录了两次极致的人生体验:一次是极致的风光体验,另一次是极致的身体体验。萨尔瓦多湖之夜,我对心与世界的关系刹那间有了全新的认知;《金刚经》云:“诸法皆空”,长春冬泳那一次,惊魂稍定之时我恍然大悟。这两次经历或许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有点相似。
本书原拟收录《投资框架2018》、《失控与投资》、《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等几篇文章,但因合作机构担心对非宗教类文章审稿经验不足而不得不作罢,颇为可惜。《投资框架2018》是从禅的角度理解投资,《失控与投资》和《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则是从进化的角度研究公司的成长,读者朋友可从我的公众号(“李国飞哲学与投资笔记”)里阅读这几篇文章。
另外,我还想补充说明一下。传统佛学专业术语繁多,理论非常深奥不好理解。有鉴于此,我从一开始撰写《乔布斯、禅与投资》时,就决定尽量少用佛学专业术语,尽可能写得简明易懂,让即使对佛学知识不太了解的普通人也能看明白。举个例子,佛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执著”,实际上“执著”还可以分为“我执”和“法执”,是否需要将这三个术语都在文中介绍呢?我思考了很久,数易其稿,最终只保留了“执著”这一个术语。因为我知道,每增加一个术语,都会给理解带来不少障碍,经过努力,最终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佛学术语屈指可数。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给了二三十位朋友,包括一些刚毕业才工作的年轻朋友,请他们多提意见,尤其强调哪些地方看不太懂,一定要指出来,我会尽可能修改到他们能够读懂为止。思考如何完善理论框架,以及思考如何能让普通人容易看懂,我付出了几乎同等的时间与精力。
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不论禅定,工作即禅修
1.六祖的禅学相对传统的印度佛学是革命性的进化。《坛经》总结六祖禅学,有一句特别重要的经文:“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句经文正是禅宗革命性的理论纲领,而“心力禅”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唯论见性”,是指六祖禅宗理论只论“明心见性”——通过修炼自心而证悟空性。“不论禅定解脱”是指六祖的禅宗理论既不太论述“禅定”,也不太论述“解脱”。
如何理解?以下分“不论禅定”与“不论解脱”两部分深入分析。
2.先讨论“不论禅定”。所谓“禅定”,是指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并于此境中进行观照,是传统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但是,六祖并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甚至认为整天打座,并没有什么益处,是一种病而不是禅(《坛经》云:“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六祖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意思是说,应该在世间的日常生活中修行,这样才能证悟,否则就好像在找一只头上长角的兔子。
为什么六祖会这么认为?原因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原始佛教,至大唐时,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大乘佛教,修行最重要的目标已经发展为“证悟空性”。何为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变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所谓‘证悟空性’,是指通过修行,不但在理论上明白这一点,更要在实践中证明这一点。”
“证悟空性”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对吗?确实如此。如果当时大乘佛教的理论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六祖的佛学革命就很难发生。
除了打坐,六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证悟空性”。吃饭睡觉是人的本能活动,当然可以用来证悟。再往前走一步,“担水砍柴”可不可以呢?这类活动恰好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点类似灰色地带,六祖认为,也可以用来证悟。那继续再往前走一步,“事父事君”(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君主,意思是传统的仕途,推而演之,是指滚滚红尘中的各项事业)可不可以呢?
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问:“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为什么‘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冯友兰认为:“如果从以上分析的禅宗的教义,推出逻辑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不做肯定的回答。可是禅师们自己,并没有做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
为什么禅宗不能做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呢?其实并不复杂,“事父事君”是完全入世的事业,如果这也是妙道,那么禅宗作为一个出世的宗教,不就彻底入世了吗?入世的宗教,还能是宗教吗?
3.禅宗左右为难是可以理解的,“心力禅”则沿着六祖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
“事父事君”这种完全入世的红尘中事,当然也能够证悟空性。怎么证悟呢?我认为,“在日常实践中,凡是需要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之处,无处不是可以证悟空性的道场”。
书中在“洞察力”与“创新力”两个小节对此立论做了非常缜密而详尽的的论证。在这里,我仍然想尽可能精炼地概括一下,方便大家理解。
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聚合在一起而生起的。这种生起,性质是“空”的。这种“空”是指这些条件都是不稳定的,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相”是一个事物的表相,所谓“非相”是指我们不要满足于只了解它的表相,而是要穿透它的表相,弄清楚是由什么条件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暂时聚合在一起而生成这个事物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事物的本质或者说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智慧觉性也就生起了(“即见如来”)。这就是一种对空性进行证悟的方式。而且禅宗认为,要做到对本质全然的把握,单靠逻辑力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通过强大的直觉力,在最后一步,打破思维的各种条条框框,瞬间地全部地获得,这是非线性的、巨大飞跃的一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修炼。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生其心”?就是我们的心生起一个念头。什么叫“无所住”?就是我们不要被现实的各种条件所束缚而应该大胆地尝试。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指我们可以把一些条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聚合,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成功概率很低的过程,看看是否可以成立。如果真的可以成立,那么创新就成功了。可见创新是由我们的心将各种条件注入新事物而形成的(我称之为将心注入),显然这也是一种对空性进行证悟的方式。
由以上两点,《乔布斯、禅与投资》得出结论:探索事物的本质或总结规律,以及进行创新,就是证悟空性的其中两种方式,这是“工作即禅修”的理论依据。这个结论,回答了冯友兰的质疑,同时,也是对六祖所开创的禅学的一个新的完善。
4.如何在工作中进行禅修呢?日本人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自唐禅传至日本后,日本人对禅的研究有所突破。修行六度(是指修行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的“精进”原意是刻苦修炼,利益众生的事情全力去做,彼岸自达,在日本演绎为“追求极致”。越极致越精进,这是“匠人精神”的理论根源。
《乔布斯、禅与投资》书中继续发展这个理论,并提升到“道由心创”的境界。只要我们以追求极致的精神进行工作,用心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我们也可以将心注入,自创其道。这个“道”推而广之,遍及各种领域,不仅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茶道、花道,还包括工作领域的投资之道、设计之道,以及更高深的精神领域的哲学宗教等。
人生之道,通俗来说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些因缘的和合,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用心赋予它什么意义,你的心是你人生意义的总设计师!不要再困惑于“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要找到它”,而要思考“我到底要把什么意义注入我的人生”。思考方式稍作转变,海阔天空,世界豁然开朗。
5.“追求极致”的前提是高度专注。现代医学发现,在高度专注、身心沉浸其中的状态下,人的生理会发生一点改变,那时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合成物,内啡肽会让人产生一种比较持久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但是它的的分泌是吝啬的,一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获得。研究表明,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人体比较容易分泌内啡肽。跑过马拉松的人可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漫长的跑步过程中,人体有一个神奇的极点(常被称为“撞墙点”),在这个极点之前,人会很痛苦疲惫,一旦过了这个极点,身体就逐渐重新恢复活力,因为过了极点,内啡肽就会分泌。
打坐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专注力的法门。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人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很痛苦,但是,只要持续练习,渐入佳境之后,我们会体验到身心无比的平静和愉悦。这种愉悦也叫“禅悦”,其实也是由于内啡肽的分泌而引发的。在某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打坐看成是一种让人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高度专注状态从而引发内啡肽分泌的极佳的训练方法。学有所成之后,在别的一些情景中,例如思考创作,我们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一种类似“禅悦”的状态,西方心理学将这种状态叫做“心流”。
2016年我参加过一次内观禅的禅修,收获很大。持续训练后,专注力有比较显著的提高。我在写作《乔布斯、禅与投资》这篇文章时,经常一个人在一个咖啡馆一写就是一整天,早上十点进门,晚上十点离开。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颅内高潮不断,思维异常活跃,思考问题时势如破竹,创造力宛如泉涌,不思吃饭,不用喝水,不想睡觉,全然忘记了身体的存在,精神喜悦充溢于天地之间。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那种状态就是所谓“禅修”的状态,和传统打坐这种禅修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最近一两年,我打坐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为什么呢?原因是我把打坐的时间大部分用于P图了。我非常喜欢用Photoshop创造作品,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会陷入一种如痴似醉的状态。很多次半夜睡醒的时候,突然灵感迸发,一翻身起床到电脑前继续创作,快乐的时光飞逝如电,以至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们禅修是为了刻意追求这种幸福感吗?其实不是。做事情保持高度专注,本来就是生活该有的状态,也就是所谓“活在当下”的状态。苹果公司前资深副总裁乔纳桑·艾维(Jonathan Ive)回忆说,乔布斯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为专注的人,“这种专注并非来自你的内心的渴望,比如‘周一我需要更加专注’,而是在每一分钟都保持专注”。乔布斯这种状态令人景仰。
6.有朋友问所谓的“心力禅”是怎样的一种修行方式呢?其实我在书里已经写了,但并没有在某一个章节里系统进行总结。我愿意再补充一下,核心是四个心力的修炼。
训练专注力,传统的打坐禅修是一种,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方法,例如我说的P图还有跑步等,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随着持续的训练,如果能达到“禅悦”或者西方叫“心流”的状态,那么就表明专注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下,我们尝试思考问题的本质或者进行创作。试图“无所住而生其心”,打破框框进行创新的能力,以及洞察“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从表象中直抵本质的能力,一定会有所进步以至持续提升。这是一个美妙的身心愉悦的过程,但我能表达出来的也只有这么多,体验过的自然能够明白。有些人经常能够体验,有些人就很难进入这个状态。这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懈练习的过程。
以上所说的这种修炼还是比较狭义的,实际上,只要我们养成专注的习惯,生活工作中有太多场景或者说机会,都能成为训练我们洞察力与创新力的道场,甚至所谓灵感的产生也和这有关系。举个例子,你对某一件事情特别感兴趣,你总在思考这件事,那么当你在开一场会,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坐在湖边欣赏风光时,都有可能由于一个发言、一段话、一句台词、一朵在风中打转的蒲公英,突然间一个一个很棒的创新的想法从天而降闯进大脑,或者昨天你还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情,刹那间你就明白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经历,只是有些人会比较经常遇上,这种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不是偶然的。
如何提升你的愿力?向你景仰的人生偶像学习是方便法门,但这也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根本,终有一天你要用心设计你自己的人生意义。你设计的人生意义越高远,就意味着你的愿力越大。愿力越大,遇到困难时,我们就越有信心坚持并寻求突破,同时,随着洞察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我们的信心会提升,愿力也会增强。
这几种心力的提升,我们自己是可以感知的,你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感知到。所谓向内求,所谓修心,好像很抽象,但是如果理解为提升这四种心力,是不是就比较容易理解和实践了?传统上,我们把空性比喻为一轮明月,心力正是指向这轮明月的“指月之指”。
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未必每个人都适合,或许只适合很小一部分人。佛陀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7.禅不仅是一种修心的法门,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禅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始终追求极致。这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会有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受儒家的影响,传统中国人做事追求中庸。朱熹解释“中庸”时说,“庸”就是指平常,“中”就是指不偏不倚,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般理解为不要太极端。有人会认为追求极致似乎有点太极端,不符合中庸之道。这种观点其实并不正确。任何事情都追求极致那可能就太极端了,其实也做不到。只对非常热爱的领域追求极致,对不那么重要的领域则别太着意,这本身就是中庸之道。
二是受道家的影响,传统中国人崇尚自然,反对人为。道家的重要经典《列子》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名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三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分辨不出哪片是真叶子,哪片是雕成的叶子。国君因此非常高兴。今天以禅的观点视之,这不就是典型的“匠人精神”的杰作吗?但是列子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不以为然,他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这是一种谴责人为的观点。道家的这种观点,会让不少中国人认为保持原始的自然质朴就够了,过分地精雕细琢是没有必要的。
三是受道家的影响,传统中国人讲求顺应天时。《道德经》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退休之后,人生进取的锐气也就很快消退了。而禅则强调毕生都追求精进,越极致越精进。乔布斯一生中有五次颠覆世界的重大创新,每一次成功颠覆后他似乎都有理由功成身退了,但他的选择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谋求下一次继续颠覆,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65岁时由于患癌动手术而退居二线,此后他倾注了绝大部分精力来向全世界积极宣传和推广他敬天爱人的京瓷哲学。77岁时,日航宣告破产,他受日本政府的邀请,重出江湖担任董事长,拯救这家著名的日本企业,不过两年,即大获成功,日航涅槃重生。至他2022年去世时,他一生著书及合著共73部,被翻译为19种语言,全球发行量超过2500万本,其中70%是在日本之外发行,度人无数。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今年98岁了,他并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还在思考如何能够把寿司做得更好,每天还亲自为客人做寿司。如果没有这种追求,他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从事寿司生意的普通人,但是当他决定毕生追求极致之后,人生就发生了巨变,做寿司成了一种神圣的修行,他甚至还被封了神。从以上这几个案例,我们获得启发:追求极致本身,就是自己的心设计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一种极其重大的方式。
实际上,一个人人过中年,岁月渐长,确实会逐渐不思进取,丧失活力,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叫做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熵增定律。能否恢复活力呢?确实可以,而且有可行的方法论,那就要做熵减,具体实施方式是“熵减三法则”,包括更加开放、打破稳定和集中力量在关键时刻寻求重大突破(我在文章《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中有详细论述)。“熵减三法则”是在操作层面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在一个人的精神层面,也要进行熵减。我觉得禅,毕生追求极致,就是最好的一种精神层面的熵减。生命不息,精进不止!
我一个朋友Tree看了我的书后写了一个书评,他说“Stay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熵减公式。总是觉得自己Foolish,因此要持续努力学习提升境界;总是觉得自己Hungry,因此就要永不满足地获取新的能量。人刚出生的时候,既Foolish又Hungry,“Stay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我们就能持续追求极致。
禅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我发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和实践。要指出的是,这两种生活方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不论解脱,禅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
8.再讨论“不论解脱”。所谓“解脱”,传统佛学是指通过本世以及累世的修行,可以断绝生死、永不轮回。为了证明确有其事,首先要证明轮回是存在的。
此岸的人如何证明看不见的彼岸是存在的呢?用惯常的逻辑去证明可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宗各派的那些智慧非凡的高僧大德们想尽一切方法去创造一些特别的逻辑(佛教的逻辑学又叫因明学)去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唯识论创造了一个术语叫阿赖耶识来解释业力是如何传导的。可以把阿赖耶识理解为一个储存硬盘,一个人累世所做的好事坏事全部储在那里,这解决了业力的“储存问题”。但是,大乘佛教认为万法皆空,不认为存在一个不变的灵魂实体,那么此世的业力是如何通过阿赖耶识传导给下一世的呢?唯识论用了一个类比而不是惯常的逻辑来解释:用一根蜡烛的火光来点亮下一根蜡烛,从而灯火相续。这个解释如何?你明白了吗?不明白其实是很正常的,所谓明白了,其实不是说你用惯常的逻辑证明无误了,而是你觉得这个类比有道理,你信了。
而禅宗则“不论解脱”这个问题。《坛经》通篇没有提到轮回。作为一门宗教,怎么能够不谈来生或者彼岸呢?六祖当然要谈。有一天,他对信众说,你们都对西方极乐世界很向往,如果我把它刹那间移动到你们眼前,当下即可看到,你们想见吗?信众们当然说非常愿意。
师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贪嗔是地狱。愚疑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其实也是做了一个类比,这个类比非常重要,它不再纠结于彼岸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各种细节,因为这些理论在此岸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他告诉信众佛在心中,要向内求而不要向外求。他把此生你的所作所为所引发的后果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感受,与来生身处西方极乐世界以及六道进行类比。这个类比很容易感同身受,“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六祖确实智慧非凡,他引导芸芸众生思考:如果我们在此生就能通过明心而证悟空性,明白世事无常无我,在此岸当下就能获得解脱,哪里还需要等到来生。
听过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一堂课,他认为禅宗第一次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并非是被禁锢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理下一个卑微的小臣民,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有能力、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因此觉醒了。在西方,完成同样伟大使命的是笛卡尔,他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引发了一场具有巨大影响的哲学革命,西方人主体意识也因此觉醒了。
当禅宗“不论解脱”,它的教义就抛弃了传统佛教的艰深晦涩。它把佛教从偶像崇拜转为明心见性,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从而彻底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这是理论方面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国人传统是不善于逻辑思维的,禅宗的这种不纠缠逻辑思维,强调顿悟的法门极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9.沿着六祖开拓的道路,《乔布斯、禅与投资》把六祖的思想继续向前推演。为彻底解决禅宗“不论解脱”所碰到的一些法理问题,文章把禅从佛教里分离出来,指出禅与佛教并不是一回事。佛教可以说是出世的,而禅源于宗教(佛教)又超越了宗教。它的理论精髓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性空,既无所谓入世也无所谓出世。用于出世,如无数高僧大道,功德无量;用于入世,如乔布斯与稻盛和夫,同样能取得非凡成就,利益众生。
“心力禅”最关心的是今生的当下,而不是来世。它最关心的问题和六祖是一样的,就是通过明心而证悟空性。新增加的两种证悟空性的方式和我们的工作学习息息相关。如何明心呢?传统禅宗有好几个大的派别,明心的法门有不少,例如参话头、棒喝,日本曹洞宗的“只管打坐”等。这些法门感觉还不是太直观,而且成效也太不容易确认,或许对慧根有很高要求。《乔布斯、禅与投资》提出了一个“心力”的概念,把心力分为愿力、专注力、洞察力和创新力,并详细分析每一种力是如何运作的。通过日常的工作生活提升心力以明心见性,我觉得是方便易行、直指人心的一种法门,并为禅深度入世铺平了道路。
六祖以来,很多著名禅师对推动禅法入世做了很多工作,我略举一二。台湾的星云法师推行“人间佛教”,一生倡导“三好四给”(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以及“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星云法师是以佛教慈悲为怀的价值观净化人心,改造社会;日本的铃木大佐、铃木俊隆等禅师则在欧美以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推广禅学,效果不错。在现代西方人的心目中,禅修和印度的一些瑜珈流派一样,是冥想的一种,是一种减轻压力,提升灵性的方法。这几位禅师功德无量,但在涉及佛法如何明心见性以及如何入世的根本性的理论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我希望“心力禅”可以抛砖引玉。
三、禅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10.禅不仅是一种修心的法门,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
现在中国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在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拼(或者叫越来越卷)。拼什么?一个重要维度是拼谁更用心和谁的服务或产品更极致。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是否有追求极致的强烈愿望以及是否有追求极致的能力,可能决定了竞争的成败。如何追求极致,禅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论。从这个意义看,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点禅的知识。
禅的方法论,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专注。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高度专注,心才能达到“止”,止而后能观,才能生起大智慧。工作学习中的专注可以理解为只关心特别重要的事情,别的不太重要的事情要勇于放弃。
关于如何才能专注,乔布斯的例子我已经在书里列举了,我再举些巴菲特的例子。
有一个故事,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迈克·弗林特(Mike Flint)向他请教如何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巴菲特请他把最重要的25个目标写出来,弗林特照办了,巴菲特让他从中圈出最重要的5个,弗林特也照办了。然后巴菲特问:“你知道怎么办了吗?”弗林特说:“我知道了,我现在就着手努力实现这5个最重要的目标,另外20个在我闲睱的时候才去做。”巴菲特说:“不,你搞错了,那些没有被圈出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睱时去做的事情,而是你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去做的事情。”这个故事说明,只有树立很少的目标,你才可能专注。
对投资标的的选择,巴菲特专注于极少数高质量的公司。他的投资组合的集中度非常高。有一次演讲时他告诫学生说,在他们的投资生涯开始时,手里拿着一张只能打20个孔的卡片,每投资一个标的打一个孔,打完就不可以再投资了,如果他们愿意这样做,那么投资结果可能会更好。
巴菲特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的呢?巴菲特只专注于和一类人合作,那就是他极度信任的、认为可以永远共事的人。在收购一家公司之前,他极少进行谈判和尽职调查,收购之后,也不会对公司有太多的干涉。如果对这个人不信任,那么无论这个投资机会看起来多少美妙,巴菲特也会选择放弃。
巴菲特只专注于长期投资,不做短期投资。他说过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当然买了之后,如果发现自己判断错了,他也会在短期内尽快清理掉)。
巴菲特深谙专注之道,我觉得堪称典范,虽然巴老不是禅宗信徒,但做法深具禅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第二个特点就是极简。为什么呢?穿过事物繁复的表相洞察之所以成立的缘起,才能把握本质,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本质就是繁复表相高度的抽象,高度抽象的表现形式就是极简。
形式方面的极简比较容易理解。例如iPhone问世时表面只有一个按键,但通过内置的Appstore下载各种App,从而实现功能包罗万有;微信一定是全世界功能最多的App,但界面极度简洁,问世以来基本没有变过;大疆无人机问世之前,操作无人机是一件非常复杂非常专业的事情,而大疆则把操作简化到一个新手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上手的程度,极大促进了无人机在全世界的普及。乔布斯在一次采访时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简单可能比复杂更难做到,你必须努力厘清思路,从而使其变得简单。但最终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创造奇迹。”
内涵方面的极简更值得关注,那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如果不能深刻洞察本质,是做不到的。举几个例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任正非说“别搞那么复杂的价值观,特别是小公司,不要有太多方法论,认认真真地把豆腐磨好就有人买”;巴菲特说“在投资方面我们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我们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栏杆”。这些伟人和大师们的极简总结,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抽象,充满了智慧。
从第二个特点衍生而来的是第三个特点,我称之为降维思考。一个事物有很多个维度,在某个阶段,可能只有非常少数的几个维度是特别重要的。在这几个特别重要的维度里,如果我们能把其中的一两个维度做到极致,就会有非凡效果。
举几个例子,商品零售讲究“多快好省”四个维度。好事多(Cosco)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靠售卖会员卡赚钱,而不是靠商品价差赚钱,所以它售卖的商品价格很低(公司规定商品的毛利不可以高于14%)。而且每一个品类它只提供很少的几个优质品牌供选择,合作的品牌能够获得大量订单,因此也愿意以较低的供货价与它进行合作。好事多放弃了“多”这个维度,极致解决了“好”与“省”这两个维度,竞争力极强。拼多多近年增长非常迅猛,它关心的维度只有一个:就是“省”!质量这个维度虽然不怎么样,但价格便宜到你不能相信。经济好时它固然受益,经济不好对它可能更有利,这种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同样非常强。海底捞所从事的火锅生意,讲究的是口味、价格和服务。海底捞的口味和价格这两个维度只能说是一般,但它特别强调“服务”,而且做到非常用心和极致,因而吸引了无数回头客。华为手机意识到拍照功能是消费者最重视的功能之一,投入巨额资源用于研发拍照技术,竞争力因而得以大幅飞跃,迅速脱颖而出,以至对苹果手机都形成了重大冲击。
降维思考的另外一个应用场景是:当一件事情有一两个维度的变化特别的锐利,锐利到足以决定成败,那么我们据此作出决策,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这样的一种决策,我称之为“简单决策”,属于巴菲特所说的“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的那种决策。这个认知和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奥卡姆剃刀定律”有很多个理解的角度,其中一个角度是: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决策方案,需要最少假设的那个最有可能是最正确的。“简单决策”之所以“简单”,其本质是在无常中发现了一件确定性特别高的事情,而且这种确定性是由极少的一两个维度所导致的。
举几个例子。
2018年,华为受到制裁,它的最高端的手机芯片无法代工生产,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当时买入苹果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2021年期间,由于疫情美股暴挫,有一个公开指标是美联储的流动性指标,当这个指标显示市场流动性极为衰竭的时候,那无论多么优质的资产都会被抛售,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你长期跟踪的好公司也因此暴跌的话,那么买入这个决策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2021年非洲猪瘟大流行,大量生猪死亡,那么买入最有能力解决仔猪繁殖的牧原股份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2003年韩国股市暴跌,巴菲特买了很多韩国股票。他说:“通过花旗寄来的韩国股票手册,大概花了五六个小时,找到了20多家基本面稳健,市盈率只有两三倍的公司。我做了个组合分散投资,因为我不太熟悉韩国股市。”2007年和2008年他把大部分韩国股票卖掉了,收益颇丰。巴菲特后来回顾这次投资说:“我们一直在寻找特别异常的机会。有时候,在证券市场中,会出现异常的机会。我喜欢开枪打桶里的鱼,而且最好是桶里没水了再开枪。”其实,股价足够便宜本身就是投资最重要的理由。对于巴菲特而言,这个决策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简单决策”既可以用于短期事件投资,也可以用于长线价值投资。“简单决策”是特别重要的一种决策。能做“简单决策”的机会其实不会太多,如果遇上了,意味着这是一次确定性很强的机会,值得加大筹码下注。
以事后诸葛亮的心态看这些“简单决策”,好像很容易,但是人在局中之时,有很多维度同时在起作用,你真的能做出这种判断吗?别人的简单决策对你来说可能非常困难。当你觉得可以做出一个“简单决策”时,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维度?”“在当下,为什么这几个维度是最重要的维度?是在什么前提下?”“在当下,为什么这一两个最重要维度发生变化,根本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导致以上的判断会失效?”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需要对事物的本质有极深刻的洞察。就投资而言,在我看来,如果你在做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如果这个决策不是一个“简单决策”,那么就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决策,甚至可能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决策。换句话说,如果所做的这个决策还不够简单,那么还是先别做这个决策,不妨等等看。
我看过很多大师的分享,把决策讲得云淡风清,言简意赅,这是大师们直接把决策结果告诉你,同时省略了艰深思考的过程,这有可能会误导一些涉事未深的朋友。“简单决策”绝对非常不简单,我的认识是“唯有至繁方可至简”。
四、唯有研究“至繁”,决策才能“至简”
11.我还是以投资来举例说明。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投资框架2018》的文章。当时受《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启发,我把这“四相”对应为“投资决策、上市公司基本面、证券市场和宏观面”这四个大的因素,每个因素有其自身内部规律,同时又受另外三个因素影响(我称这种相互间的影响为“外部规律”)。这个投资框架是探讨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和股价这三者的内在变化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再加上这三者与宏观变化的关系。这个框架,强调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变化”!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不但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证券市场运行的一些非常重大的规律,同时也能对一些非常重大的市场风险有所觉察。这些规律和风险是比较有普遍性的,不仅适合价值投资,对于事件投资、宏观对冲、量化投资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至繁”,是为了决策“至简”。对于价值投资,关键是要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哪些维度是最重要的呢?巴菲特对此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我总结为三点:第一个维度是护城河要宽,只有护城河很宽,公司才能在持续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才能打造良好的商业模式。第二个维度是要有好的企业文化。
前面这两个维度巴菲特说过很多,第三个维度是我自己增加的,我称之为进化力,分为失控进化力与熵减力。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连接能力的企业,如谷歌、微软、阿里、腾讯等,它们可以在数年间以极高的速度在发展,而且还能持续地失控般地成功开拓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传统企业所不可想象的。我在《失控与投资》一文中研究了这类企业的特点。另外,具备同等进化潜力的企业,发展状况可以差异非常大,为什么会这样?我从华为的管理实践得到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两者之间的熵减力并不相同。一个企业必然会从初创时的生机勃勃最终走向死气沉沉,要重焕活力,就要持续熵减。怎样熵减?我总结了熵减三法则,在《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一文中有详细地阐述。
我们可以把进化力看作是公司未来成长的潜力,是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的option(期权价值)。但是,我要特别指出,这个option是否能够兑现,有一个前提: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它是否被允许自由地进行各种业务扩张?如果扩张受到很大的制约,那么讨论进化力就没有太大意义了。美国的公司当然是允许的。
这三个维度,我认为是研究公司基本面最重要的三个维度。那么这个认知是否有前提呢?确实有。上市公司需要在一个高度法制化、市场化的环境中运营。如果这两点无法满足,那么对现金流长远的预测就变得非常困难。巴菲特说他中了子宫彩票,出生在美国,投资也主要在美国,这是他投资如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有了以上对价值投资的认知,我们如何做一个简单决策呢?
首先,只研究那些非常卓越、未来增长潜力还很大的公司,为此要以非常苛刻的标准建立一个极少标的的股票池,并长期进行跟踪。
然后,再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公司的业务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通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如果认为价格已经足够合理,那么就可以买入,这也是一种简单决策。但是,如果觉得还比较贵,不妨再等一下,耐心等待几种机会:一是股市全面大跌而带来的个股价格下跌机会,例如在熊市中后期,或者由于重大事件例如疫情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的时候买入。二是当一些大的利空因素袭击公司导致价格下跌,但评估后认为对长期发展影响有限,那就可以趁低买入。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曾经由于色拉油丑闻而股价大跌,茅台也曾经由于塑化剂事件而狂跌不止,这都是好的买点。三是很多行业会有一些显著的周期(如果没有“至繁”的研究,你可能就不能把握这样的规律),等候周期底部的来临看看有没有机会。例如,一些金融公司的的业绩表现与利率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打算投资,不妨耐心观察利率的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经营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动而创造了好的买点。例如前面提到的由于华为受制裁而导致苹果出现买点、由于非洲猪瘟事件而导致牧原出现买点、2022年底由于Chatgpt3.5的大放异彩而导致微软出现买点等。
以上两种情况会导致有机会进行“简单决策”。说它简单,是由于决策的理由非常简单而且锐利,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极简的、降维的、富有禅意的思考。但正如前面所说,“简单决策”其实并不简单,需要对公司基本面本质有深度的认知,机会来临时你才可能抓住。
五、不断探索更创新和更直击人心的艺术表现方法
13.最后,谈一谈禅对我的摄影理念的影响。在4月中旬,我非常荣幸地参展了2023年度上海PHOTO(中国最重要和最权威的艺术摄影展),这是我个人的第一次摄影展。成绩有点出乎意料,销售了20多幅作品,代理画廊说我极有可能是全场个人销售张数(比较正式的艺术作品)与总销售金额两项第一,这个成绩不仅令我也令相关机构大吃一惊。我并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摄影学习,因此并不知道有什么条条框框,创作时全凭直觉,思考的唯一问题是如何将我的感受将心注入。参展时,我写了一个感言,表达我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第一、摄影要超越“大自然的搬运工”。通过前期精心设计与后期的创作,摄影作品与油画作品等一样,可以表达一些更抽象的东西,例如价值观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我很喜欢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花鸟作品,廖廖数笔,或翻眼之鱼,或鼓腹之鸟,其实都是他枯狂冷峻内心的写照。野生动物拍摄是我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动物是有灵性的,因此非常适合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2022年,黑天鹅频出、人心思变、世界动荡不安,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
第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美学。中式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庄子奠定的。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禅宗兴起后,其“空性”的思想与庄子美学相结合,中式美学因此得到了很大的进化,至宋朝而达至巅峰。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极简(表达对繁杂奢华的物质、无止境的欲望的舍弃)、大量留白(暗示“虚空”,表达禅宗“空即是色”的思想)、色彩简练、意境高远,追求一种超越此生、超越物质、超越世俗的更高远、更永恒的精神境界。我把宋代美学的主要特质总结为有温度的极简、自然与温润。用摄影光影来表现宋代美学的特质,是我一直很想尝试的方向。
第三、宋代美学也需要创新,也需要进化,我认为,可以吸取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并深度融合。马蒂斯的色彩、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达利的超现实、赵无极的混沌、常玉的温润等,我都很喜欢,并努力融入我的作品之中。我的一些作品是完全写实的(同时表现抽象的意义),但更多的作品一半是拍摄,另一半是手绘的(利用ps进行手绘),既像摄影,又像油画,并将心注入以此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我的老师、中国黑白摄影第一人段岳衡老师教导我说:“搞艺术就是乱来!”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激励我不断探索一些更创新和更直击人心的艺术表现方法。我期待能够给大家呈现一种或许从未见过、或许还很稚嫩,但至少耳目一新的摄影风格。
其实我自己只是业余从事艺术创作,也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之所以鼓起勇气与大家分享,是我觉得,人过中年(40岁后)才学习摄影,从一个小白到初窥艺术门径,是一段有趣的经历,或许可以证明,只要努力,只要将心注入,Nothing is impossible。
结语 在世间修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
六祖发起的宗教革命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通过禅宗大规模的普及,他让中国人明白了原来自己天生就是佛陀胚子,通过努力可以拥有无上智慧,而且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因此觉醒了。二是方法简明易行,原来自己的心“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拥有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只是我们得通过明心见性把这种能量开发出来。
是不是只有出家人出世修行才可以把这种能量开发出来呢?显然不是,佛经中著名的维摩诘大士就是在家修行而获得无上智慧的典范。六祖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何在世间修行呢?其实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我本人在2002年离开基金公司的时候由于对前途非常迷惘而求诸于佛,但越学越悲观消极(把我的一些领悟与大家分享,让今天同样求诸于佛的普通人不复我当年的痛苦,或许还能增长一点智慧,是我撰写《乔布斯、禅与投资》这本书最重要的动力),后来我才意识到,一个重要原因固然是对佛法理解不深,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天生就是出世的,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世间的价值观有巨大的差异,导致了我认知方面的混乱。
经过数以经年的艰辛思考,我把禅从佛教中分离出来,我认为,禅源于宗教(佛教)又超越了宗教。它的理论精髓是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性空,既无所谓入世也无所谓出世。无论是用于入世还是用于出世,都能取得巨大成就,都能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通过这种区分,解决了以禅入世的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
与传统佛学一样,要从禅中获得智慧同样需要证悟空性。根据六祖奠定基础的禅宗法理,我认为,探索事物的本质或总结规律,以及进行创新,同样可以证悟空性。具体应该如何在世间修行呢?受乔布斯“心力扭曲力场”的启发,我意识到心力是很好的“指月之指”。心力人人皆可感知,我把心力分为愿力、专注力、创新力与洞察力,并详细分析每一种力是如何运作的。所谓心力禅的修行就是着眼于这四种心力的修炼,本文作了系统性的总结。
禅宗东传日本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精进就是追求极致,越极致,越精进。以追求极致为特点的禅,也从一种修心的方法,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积极、主动、乐观的生活方式,能够大幅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
禅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它的主要特点是专注、极简和降维思考,这是禅宗非凡智慧的精华所在,我举了很多例子包括投资的例子予以说明。其中,有一种决策叫简单决策,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种决策,就投资而言,我们职业生涯所做的所有准备都只是为了能做极少数的几个简单决策。
本文梳理了禅宗理论发展的脉络,增加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是对《乔布斯、禅与投资》这本书非常重要的补充,相信会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禅是什么。我希望可以向大家展示“道”的层面的一些认知,因此它必然是比较抽象的。尽管我已经耗尽心力力争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理解起来仍然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心力禅的修炼,以我之见,相对于禅宗的很多传统法门,可能更直击人心、更可行和更容易实践,但是,可能仍然只适合很少数的人。
道不孤,必有邻。
在世间修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乔布斯、稻盛和夫等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自己也是刚入门,也没有什么成就,还在积极探索中。一点感悟,非常有诚意地与大家分享,恳请批评指正。
2023年6月30日
----------------------------------------------------
感谢徐健、蔡川、杨洁琼和余晓光为这篇文章所作的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乔布斯、禅与投资》